“以前村里没好医生,小病拖成大病;现在王医生就在卫生院,测血糖、调药都方便!”在辽宁省北票市某村,村民李大爷的话道出了基层医疗的变化。这变化的背后,是辽宁省临床医学定向医学生调研团队六年来的持续深耕——他们的调研不仅推动定向培养计划提质增效,更在基层医疗领域写下了“从输血到造血”的生动注脚。
一、人才“精准输送”,破解“看病难”困局
调研的核心目标之一,是让定向医学生“下得去、用得上”。三年来,团队通过追踪分析毕业生流向、岗位适配度等数据,为培养计划提供了“精准导航”。截至2024年,辽宁省已累计为83%的涉农县区乡镇卫生院输送定向医学生,其中绝大部分的毕业生在服务期内坚守岗位,填补了300余个偏远乡镇的“医生空白”。
在义县义州镇卫生院,2022级毕业生刘畅的到来改变了很多:她不仅能处理常见病,还在团队调研推动的“基层培训计划”支持下,学会了高血压规范化管理,让周边300余名慢性病患者不用再奔波县城。这样的案例,在辽宁乡村已不鲜见。
二、机制“破壁创新”,构建“医教融合”生态
“定向医学生不是‘一培了之’,需要持续成长。”团队在调研中发现,基层医生能力不足的关键在于“培养与使用脱节”。为此,他们推动建立“政府—院校—医疗机构”三方协同机制:政府负责政策衔接,院校根据基层需求调整课程,医疗机构承担临床带教责任。某卫生院院长感慨:“以前学生来要‘从头教’,现在院校培养就对接岗位需求,来了就能顶用。”
三、服务“提质升级”,回应多元化健康需求
随着农村居民健康意识提升,团队的调研重点从“有没有医生”转向“医生够不够好”。他们推动开展“基层服务能力评估”,针对慢性病管理、健康宣教等短板,协助设计“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包”,包括标准化培训课程、便携式诊疗设备配置建议等。
从追踪一个个具体的人,到推动一套机制的建立,再到影响一批政策的优化,这支调研团队用3年时间证明:基层医疗的破局,既需要“定向培养”的精准施策,更需要“脚踏实地”的调研深耕。他们的答卷,仍在续写——为了让每一个农村居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,这条路,他们会一直走下去。